客服中心

刘先生:
QQ交谈
17764231916

添加微信好友获取行业干货

新闻中心

买前必看,MacBook Pro 2021深度解读_详细解读_最新资讯_热点事件

2021-11-15 09:49

刘海与实用

屏幕上了 Mini-LED,显示细腻度、颜色、亮度、对比度,均为顶级水平。对于这块刘海,乐观派的说法是,你不要觉得是这个刘海凸出来了,你要把它当成是任务栏有了新的安居之地。因为刘海的下方依然是一块标准、完整的 16:10 的屏幕,上面是白送的。

不过实际用起来,这个刘海还是给我带来了诸多不便。按照我的习惯,我会在任务栏里长期监控一些系统信息,比如 CPU 负载,上下行网速,硬盘读写之类的。这些信息,再加上应用托盘,很多时候它们都是超过中线的。所以现在有了这个刘海,我就得被迫在这里面取舍,我就得放弃一些东西。再加上从 Big Sur 开始,苹果调宽了这些图标的间距,让本来就不宽裕的空间更加雪上加霜。

世人都说刘海丑,为什么苹果还要背道而驰?是想要把边框做窄吗?是为了更高的屏占比吗?就我来说,我觉得窄边框或者说屏占比,它从来就不是目的。电脑也好,手机也好,我们都喜欢窄边框,但我们喜欢的,真的是边框本身吗?

我觉得,在笔记本上用刘海屏,就是因为苹果会认为「额外的显示面积所带来的利,要大于残缺的屏幕观感带来的弊」,所以他就这么做了。

全世界都在吐槽刘海难看,苹果自己难道不知道吗?

打开苹果官网,点开 MacBook Pro 的页面,几乎所有的展示图片,都是在全屏状态下的。少数几张非全屏的图片,它的壁纸均为深色系。你应该可以感觉到,这台电脑的设计者,他们对于这个刘海的纠结程度,应该是不亚于你我的。但是最终,他们还是这么做了。因为今天的苹果,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,会为了形式,去妥协功能的苹果了

ProMotion 感知强吗?

聊聊很多人关心的屏幕。和 iPhone一样,这次是用上了最高 120 赫兹的 ProMotion。高刷屏体验怎么样,其实就我而言,说实话,我不太敏感。

可能有几个原因,第一、电脑的屏幕尺寸远大于手机,一个页面可以显示的信息也远高于手机,所以你翻页滑动的时间,是远远没有手机那么频繁的。大部分时间都在静止。所以高刷屏在手机上,感知要远比电脑强;

第二、高刷体现得最明显的地方,是这种用触摸板完成的平滑滚动,但我个人来说,触摸板我用得比较少,基本都是鼠标,而鼠标的滚轮,在翻动页面的时候,本来就是一节一节有段落感的,它并没有平滑的移动。而你如果触摸板用得多,你可能就会感知比较明显。

所以很遗憾,这些动画做得更流畅了,但是跟我好像关系不大。所以电脑上这块高刷屏对我个人而言,感知比较有限。

这和手机不一样,今年的 iPhone,你多花 2000 块钱上个高刷,我觉得挺值的,还多送一个摄像头。但是电脑的话,如果你本来就想买个 M1,现在考虑要不要加预算,上到 M1 Pro,那我希望你看中的是它的性能,如果只是单单为了高刷屏幕的话,我个人觉得是不太划算的。

接口与复兴

五年前,苹果在发布 MacBook Pro 2016 的时候,我觉得这就是笔记本这个品类在未来 10 年内最完美形态。可是今天,苹果又给了我们一款数据接口回归Magsafe 回归,F1—F12 快捷键的回归,厚重感回归的新 MacBook

此外,它又还给了你磁吸充电,HDMI 和读卡器。这又是一个颜值党劝退,实用党狂喜的决定。另外,苹果终于下决心干掉了人见人嫌的TouchBar,把实体按键还给了用户。

像这种文艺复兴的场面,在苹果这家公司的历史上,是非常罕见的操作。在这样一种体量的公司,任何一条路线的选择,背后都是极度谨慎的调研和判断。

像 TouchBar,键盘交互方式、IO 接口,这种 Form Factor 上的大改变,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。在些决策上的反复横跳,让我们似乎看到了,这家公司,从未有过的犹豫。其实在苹果的历史上,苹果一意孤行的决定不在少数。手机上的 3.5mm 接口,说干掉就干掉,用了 10 年的 USB-A,说干掉就干掉……

在 IO 接口这件事情上,我也丝毫不怀疑 USB-C 一定是未来的趋势。但是,苹果低估了软件厂商和用户的惯性。

毕竟现在是现在,还不是未来啊。一台电脑的命运啊,除了看它自己的能力,也要看历史的进程。

在苹果强推雷电和 Type-C 五年之后,我们今天依然无法完全摆脱 USB-A 的设备,家里还是要备一个拓展坞,想外接屏幕的时候,支持 C 口一线通的显示器又少又贵。苹果算对了未来,但没有算对,未来什么时候来。

四个整齐的 Type-C 接口当然简洁优雅,而 2016 款的 MBP,至今依然是我认为最完美的笔记本形态,但问题是,你是想要好看,还是想要好用?

在十年前,苹果的设计师在团队里是拥有极高话语权的。只有你向我妥协的份,没有我向你妥协的道理。但今天看来,工程师的话语权,似乎在慢慢盖过设计师。

但是话说回来,审美毕竟是人更高一层的需求,人总要先解决饱暖,才能有空去思淫欲。在大众市场,我知道会有很多人,会愿意为了外观,去牺牲一点性能;但对这台电脑的目标客户来说,他们大部分是买来干活的。你别说刘海了,你就算做成下图这个样子,该买的不是还是得买吗?

苹果敢这么干,是因为他们知道,在创意移动工作站这个品类里,Mac,拥有着近乎垄断的地位。

性能及体验

关于性能,今天不想花太多篇幅来讲。具体的体验上,视频剪辑 4K 多轨可以流畅回放不用转代理,平面可以疯狂叠图层,Logic Pro 可以疯狂叠音轨……

打游戏,魔兽世界特效拉满,奥格瑞玛流畅得一匹;DOTA 2 全部拉满,斧王岛稳定 120,再乱的团战也不会低于 60……而且插不插电都一样。

说实话,去年苹果 M1 发布的时候,当我听到厨子在发布会上放话,两年之内要完成 x86 到 arm 架构的转换的时候我心里是不信的,但是今天,两年之约刚好过了一半,我是真的服了。

软件方面经过一年的过渡,我 95% 的应用,或原生,或经过 Rosetta 转译,都能在新架构上跑起来。只有少数 Logic Pro 的音源,插件,还没有 M1 的支持,但是基本也都有其它的替代方案。必须讲,各家厂商,在软件上的适配速度,是比我预想中的要快很多的。

所以综合来看,我的建议是,在现在的这个时间节点,Intel 版本的 MacBook 新机,已经完全不值得买了,你要考虑的是,三款 M1 里面,你选哪一款。

总计及非购买建议

总结一下,这台电脑,总体而言,是值得推荐的。别的不说,单凭性能和续航,就基本可以奠定它的不可替代性了。购买上,还是那句话,看准自己的需求,尽量不要为溢出的性能买单。

我觉得会买 M1 Max 的人,一般心里都是有底的,他们有明确的需求,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性能;而如果你搞不明白自己需不需要这么多性能,那我觉得,你应该是不需要的。如果你真的想花掉这 1500 元,不如把硬盘先加到 1T,可能会比那 8 个 GPU 核心更有用。

这台电脑,虽然有很多地方我不满意,比如它的厚度、刘海,当然还有它的价格。其实我们都知道,Mac 的溢价一直非常高,但是这其实也正是资本和消费者的一种博弈。苹果知道他卖得贵,但同时他也知道,他的目标客户,是有足够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的。

总而言之,对于专注视频剪辑、音乐创作、设计师等用户群体,苹果 MacBook 对于他们而言是具备不可替代的体验优势,即便它存在一定的高溢价,也无法打消部分用户群体对它的忠诚度。不妨换个思路,如果你把苹果 MacBook Pro 2021 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力工具,而它确实可以胜任你的日常工作需求,那么四舍五入相当于它在协助你赚钱,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“ 0 元购”呢?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ZEALER”(ID:zealertech),作者:ZEALER



相关文章推荐